裘基鹏:把梦想扎进黄土地

来源:校友会   作者:校友会   时间:2018-03-06   人气:

浙江西南部有一座名叫松阳的县城,那里青山掩映,碧水环绕。那里有百余个风貌完整的传统村落、数千幢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……然而,有许多老屋面临损毁、倒塌,一场“拯救老屋行动”已在这座县城进行了两年,在这场行动中,有一个90后小伙儿奔波的身影,他叫裘基鹏。他是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2011级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毕业生。他说,修老屋也是修人心,拯救老屋,就是守住乡愁。

毕业后,裘基鹏来到松阳县博物馆从事文物保护工作。2016年1月,松阳县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“拯救老屋行动”整县推进试点县,他成为松阳县老屋办的一名工作人员。毕业三年多的工作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。首先是语言关,初到松阳,他不会说松阳话,当地人基本上讲的都是本地方言,沟通上十分困难。第二是思想关,从省城到完全陌生的小县城,“刚来的时候都找不到人聊天”,裘基鹏说,也曾有过离开的念头,但是咬咬牙还是坚持了下来。第三是工作关,基层的文物工作是琐碎而繁杂的,尤其是“拯救老屋”,工作量极大,基本上是“白加黑”“五加二”的模式。裘基鹏说,“所有的东西都是新的,一切都要从头学,向县里领导学,向乡镇干部、村干部,甚至村民学。”

当地村民对文物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。起初,裘基鹏和他的同事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,村里人对于一个外来客刚开始是有戒备心理的,他们就一家一户去聊天,和村民交朋友,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修缮老屋的好处和实际效果,从而转变观念,渐渐地,从“要我修”到“我要修”。三年多来,裘基鹏跑遍了松阳县350多个村落,已经参与修缮了110多幢老屋。很多村落都很偏僻,最远的车程要近2个小时,平均下来,他每天要跑三四个村落,最多的时候一天跑七八个。按他的话来说,他不是在村里,就是在去村子的路上。

在横樟村,80%以上的村民都是包拯的后代,有幢老屋修缮好那天,一个户主很高兴地跟他说,“我们现在都说,这个房子是上辈哪个太公造起来的;再过几百年,或许后代的子孙会说,这个房子是哪个太公修起来的。”话里透着喜悦和自信。

修缮老屋,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,在修缮老屋的同时,适当植入了现代的卫生间,增加了采光,铺设了防水卷材,解决了地面防潮,改善了管线等。裘基鹏说,有次去看望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,老奶奶跟他说以前生活的艰辛,从小就做童养媳,一生艰苦,如今住的老屋经过修缮后不漏雨了,还增加了许多生活设施,非常感动,说着说着就流泪了,一直拉着裘基鹏的手说:“国家真伟大,政府政策好!”

在修缮老屋过程中,由于传统工匠技艺传承有断层,普通工匠对文物修缮规范认识不到位,修缮中往往会达不到技术要求而返工。返工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,村民和工匠也不情愿,甚至反感。裘基鹏负责老屋修缮技术,经常和村民会产生不同意见,但严格要求品质,经过多次指导、培训、返工,普通工匠的水准在慢慢提升,大家也越来越能理解“严要求”的重要,老屋修缮品质也进一步提升。裘基鹏和同事们还多次组织工匠培训,让工匠们真正理解老屋修缮的价值,迄今为止共计有900多人次。

老屋修好后不仅把文物保存了下来,也解决了很多家族内部多年的矛盾和乡邻纠纷,还带动了村里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。修缮老屋也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发展,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,发展民宿、生态农业。裘基鹏说:“现在老屋修缮好了,让老百姓有了幸福感,精神风貌积极向上,外来游客越来越多,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。”

裘基鹏在校时,曾担任浙江省学联主席助理、浙艺团委副书记、校学生会主席,如今工作的他已成长为松阳团县委副书记,去年7月还当选丽水市青联常委。他说:“我建议学弟学妹们毕业能去基层工作,基层生活有血有肉、丰富多彩。”如今,他在当地村民眼中已不是一个外来人,更像是家里的小伙、朋友。今年全国两会前夕,他还登上央视《乡村战略大家谈》节目,讲述自己的拯救老屋经历。

拯救老屋行动第一批项目将在今年6月截止,他说,接下来会围绕“房子修好怎么用”开展工作,将实践总结出一套经验向全省、全国进行推广,让松阳的名字更响亮。裘基鹏说,他最大的目标是让村里人和游客都能记得住古村落,找得到乡愁。正如他在浙艺2014级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中所说,“要把梦想扎进黄土地……”

 


返回】 【打印
上一篇: 无下一篇:


© Copyright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地址: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 518号 校友办负责维护

邮编:310053 浙ICP备05014568号-1 技术支持:朗业科技

浙艺校友微信